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
IDP數據庫 檢索IDP數據庫
支持IDP
收集品 : 英國 | 中國 | 法國 | 德國 | 日本 | 俄國 | 韓國收集品 | 其他的

德國收集品

網頁上傳: 1/12/05 網頁更新: 18/8/2008

德國吐魯番探險隊

19世紀末,歐洲旅行家和學者有關絲綢之路沿綫的新發現和發掘物的報告,同樣引起了德國人研究迄今爲止尚未瞭解的文化的興趣。1899年, 在羅馬舉行的第十二届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上展示的出自該地區的文獻實物引起了轟動,之後,德國决定組建自己的探險隊到新疆考察。

然而,因爲籌款方面的困難,柏林人類學博物館印度部主任格倫威德爾(Albert Grünwedel)組織的探險隊不得不等到1902年9月才出發。探險隊最終籌集了40000馬克, 其中包括占總額四分之一的人類學博物館的公共基金,工業家克虜伯和發起人詹姆士·西門的捐款,以及柏林人類學基金會(Ethnologisches Hilfskommitee Berlin) 提供的捐贈。探險隊于1902年8月11日正式啓程上路。 探險隊包括隊長格倫威德爾、東方學家胡特(Georg Huth),以及曾當過水手的博物館技師巴圖斯(Theodor Bartus)。1902年12月初探險隊到達預定目的地吐魯番綠洲。吐魯番成爲日後全部四支探險隊和他們所采掘的物品的名稱, 儘管考察和發掘活動也在周邊地區開展。格倫威德爾認爲他們的首要工作是爲他們所發掘的每一處遺址繪製平面圖,幷注明每一件發掘品的所在位置。 第一次探險活動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和維吾爾族地方統治者的支持。探險工作的成果,是1905年出版的格倫威德爾所撰《1902— 1903年冬季在亦都護城及其周邊地區的考古報告》。

勒柯克

第一次遠征獲得如此令人驚异的成果和發現,這使得後續考察工作得到最新成立的由皮斯開爾(H. Pischel)和呂德斯(H. Lüders)領銜的中亞和遠東考察國際協會德國委員會的支持。因爲後三次的探險是國家資助的,第二次探險隊還被冠以“ 第一次皇家普魯士吐魯番探險隊”之名。博物館無薪工作人員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代理第二次探險隊隊長,他與巴特斯從1904年11月至1905年12月一直在吐魯番綠洲考察。

第三次探險,格倫威德爾重新擔任隊長,從他1905年12月份到達喀什開始。第二次探險隊與他會合。第三次探險持續到1907年6月。1906年中 ,勒柯克爲疾病所困擾,返回德國,格倫威德爾和巴特斯繼續工作,首次把考察範圍擴大到吐魯番西部的綠洲,包括克孜爾內容豐富的佛像洞窟。 第二次和第三次探險隊報告有格倫威德爾的《中國新疆的古代佛教寺廟》(1912)和勒柯克的旅行記《新疆古希臘化遺迹考察記——德國第二、 三次吐魯番考察報告》(1926)。

最後的第四次探險始于1913年6月,1914年2月結束,之後不久,一戰爆發。這次探險由勒考克擔任隊長, 主要是把第三次探險時在庫車地區開始了的考察工作繼續下去。1928年,勒柯克發表了他的旅行報告《新疆的土地和人民——德國第四次吐魯番探險隊考察報告》

在下列著作中,勒考克對這些發現的價值提出了科學的評斷:

德國吐魯番探險隊

第一次探險隊(1902年12月—1903年4月)

第二次探險隊(1904年11月——1905年12月)

第三次探險隊(從第二次探險隊重組至1906年6月)

第四次探險隊 (1913年6月—1914年2月).

這四次德國吐魯番探險隊發掘的物品最初存放在人類學博物館印度部。1963年,印度藝術博物館 (Museum für Indische Kunst) 成立,這些物品移于此,現仍在此保藏與展覽。

1914年,除挑選的幾組文書、絕大部分有圖的殘片,分成若干部分在博物館展覽之外,教育部命令將所有文獻移交皇家普魯士科學院(Königlich-Preuß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進行研究。産權則于兩年前移交給1912年5月5日新成立的東方委員會(Orientalische Kommission),該委員會負責協調和支持德國在東方發掘品的研究。

東方委員會活躍于二戰之前,將各種文獻委托給東方學界各個領域的知名學者從事整理研究。文書是被打成包運到柏林的,這些包打開後, 文書放在雙層玻璃中間夾住,玻璃四周用特製黑膠帶密封。這種保存方式經稍加改進,今天仍在沿用。二戰期間,吐魯番文書殘片被保存起來,存放在諸如 Wintershall、Solvayhall 和 申貝格/易北的前鹽礦井中。戰爭損失文獻的精確數字無法確定,因爲戰前就沒有一個完全的財産賬和目錄。

柏林-勃兰登堡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院

戰爭之後,絕大部分藏品劃歸1946年新建立的德國科學院(Deut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一小部分劃歸美因茲科學與文學院(Mainz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und Literatur)。挑出來的伊朗語材料留存漢堡大學東方學研究會進行研究,梵文材料留在哥廷根大學編輯。1956年,漢堡的伊朗語材料被轉交到美因茲 。馬爾堡的國家圖書館普魯士文化遺産(Staatsbibliothek Preußischer Kulturbesitz)成立之後,所謂的美因茲藏品部分移交到馬爾堡。從此與國家圖書館的其他藏品移到柏林波茨坦廣場新館舍。自1992年起, 所有的藏品重聚於柏林-勃兰登堡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院 (Berlin-Brandenburg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BBAW) ,其前身爲普魯士科學院。

藏品在二戰之後被分散保存,給查閱與研究這些文獻造成了困難。1947年柏林的吐魯番藏品由德國科學院成立的東方學研究會(Institut für Orientforschung)負責整理研究。1965年,Wolfgang Steinitz 與 Georg Hazai建立吐魯番研究組(Turfanforschungsgruppe)。 從1969一直到1991年東德科學院歷史與考古中央研究所以古代東方爲題進行整理與研究。

除原件之外,從1948至1961年柏林所藏絕大部分梵文殘片的照片送到哥廷根,使柏林絕大部分藏品的編目與編輯成爲可能。“吐魯番發現的梵文寫本 ”(Sanskrit-Handschriften aus den Turfan-Funden)的著錄與解說構成這個項目的開始的一部分,1957年由德國東方委員會(Deutsche Morgenländische Gesellschaft)啓動,啓動資金由德國研究協會(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提供,項目名稱德國東方寫本聯合目錄 (Katalogisierung der Orientalischen Handschriften in Deutschland, KOHD). 自1990年KOHD成爲哥廷根科學院長期項目。哥廷根科學院更深入的長期項目是致力于中亞佛教文獻,項目名稱是a href="http://swtf.adw-goettingen.gwdg.de/" target="_blank">吐魯番發現的佛教文獻及薩婆多部經典的梵文字典.

柏林布蘭登貝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院的項目—— 吐魯番研究‘Turfanforschung’(BBAW) 自1992年起,集中致力於伊朗語和古突厥語材料的整理。

編制這幾組文書目錄的是來自柏林Arbeitsstelle第二的合作者,他們作爲吐魯番研究項目中“德國東方寫本聯合目錄”的承擔者, 在柏林的布蘭登貝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院(BBAW)從事該項工作。

2002年9月值德國吐魯番探險隊百年之際,在柏林舉辦了以“重訪吐魯番——絲綢之路藝術與文化的百年研究”爲題的國際研討會。 會議由柏林布蘭登貝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院、印度藝術博物館、柏林國家圖書館共同舉辦,印度藝術博物館同期舉辦了文獻展。 會議論文集在2004年作爲瓦爾德施密特基金會“印度考古、藝術史、語言學叢書”(Monographien zur indischen Archäologie, Kunstgeschichte und Philologie)之17卷出版。

收集品:內容和查閱途經

德國四次吐魯番探險隊的成果是异常豐富的。他們帶回柏林數千件藏品,壁畫及其他藝術品,還有40000件文書殘片。

1. 柏林布蘭登貝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院的吐魯番藏品

柏林的藏品是從絲路北道綠洲所獲的文獻資料,編目有40000萬件殘片,這是世界上最豐富、最重要的吐魯番文獻。書寫這些文書的文字和語言多種多樣( 超過20種語言和文字),使這批藏品顯得非常珍貴。其中獨一無二的寶藏有源自中亞的摩尼教原典,有粟特文景教文獻,有大夏和嚈噠文字殘片, 有中古波斯語贊美詩、各種鉢羅婆字母、古代突厥魯尼文的殘片。

1992年,柏林吐魯番藏品中的寫本與雕版印本根據協定委托 柏林國家圖書館東方部——“普魯士文化遺産”保管、保護。柏林吐魯番藏品中的文書部分分藏兩處, 中古伊朗語和古突厥語文書收藏在柏林布蘭登貝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院的吐魯番檔案中,他們正在進行整理與編目。其他語種的殘片保存在柏林國家圖書館—— 普魯士文化遺産。

1.1柏林布蘭登貝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院(BBAW)吐魯番檔案中的吐魯番殘片

BBAW吐魯番檔案中有12000件中古伊朗語和古突厥語吐魯番殘片,其中約6000件回鶻文殘片(標有“U”),1600件漢文、回鶻文合璧殘片(標有 “Ch/U”),800件中古伊朗語和古突厥語殘片,原屬美因茲收藏品部分(標有“Mainz”),3500件各種文字的摩尼教殘片, 特別是中古波斯語和帕提亞語以及古突厥語和粟特語(標有“M”),已編目1000件粟特語以及漢語和粟特語合璧殘片(標有“So”和“Ch/So”), 300件景教粟特語殘片(標有“n”),很少幾組圖木舒克語(標有“TS”)、于闐語(標有“KS”)和大夏語(標有“h”)殘片。

爲保護原件幷促進科學研究,藏品中這些非常重要的古突厥語、伊朗語和蒙古語材料,1997年10月至2005年6月,在德國研究協會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DFG) 資助下分三步計劃進行數字化,並製成檔案,同時也獲得科學院吐魯番研究項目(BBAW)和德國東方寫本聯合目錄(Academy Göttingen)的支持。需要進行的數字化、保護工作由 柏林國家圖書館普魯士文化遺産完成. 殘片的圖像在BBAW 吐魯番研究項目的網站上可免費查閱。

登記查閱BBAW吐魯番檔案以及預定數字化圖像由 柏林國家圖書館東方部處理。

柏林吐魯番藏品使用規定

聯繫方法:

Berlin-Brandenburg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Akademienvorhaben Turfanforschung
Jägerstraße 22–23
D — 10117 Berlin

電子郵件:turfan@bbaw.de
網站:Akademienvorhaben Turfanforschung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zu Göttingen
Katalogisierung der Orientalischen Handschriften in Deutschland
Arbeitsstelle Berlin 2: Turfanforschung
Jägerstraße 22–23
D — 10117 Berlin

"電子郵件: turfan@bbaw.de
網站: Katalogisierung der Orientalischen Handschriften in Deutschland"

1.2柏林國家圖書館東方部吐魯番殘片

柏林布蘭登貝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院柏林吐魯番藏品中已編目的6000件漢文、100件蒙文、300件古叙利亞語、200件藏文、4000件吐火羅文語、 8000件梵語殘片保存在柏林國家圖書館東方部。此外,印度藝術博物館藏品中的文獻部分永久借給國家圖書館東方部。如需研究可提前預約(信函、 電話或者email)在東方部閱覽室特製的桌子上閱覽。利用這些文獻需要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使用者需要作出書面保證,接受這些條件。 同時也必須有身份證或護照以及有效的讀者卡(一年或一月)。

柏林吐魯番藏品使用規定

2005年9月,德國研究協會(the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DFG))同意BBAW和柏林國家圖書館的聯合申請,繼續在經濟上支持柏林吐魯番藏品的數字化。根據2005年6月的協定, 新的數字化項目將與IDP共同完成。在18個月之內,將已經編目的6000件漢文和200件藏文殘片數字化,補充可利用的元數據,整合到IDP的數據庫中 。作爲新的數字化項目的準備工作的一部分,2005年在BBAW建立了一個工作室。 一部分已經編目的漢文和梵文殘片以及已經C14年代測定結果的吐火羅文和梵文殘片可在工作室的網站: http://www.bbaw.de/bbaw/Forschung/Forschungsprojekte/ turfanforschung/de/Workshop2005 查詢。

漢文文書的整理與編目早在上世紀60年代即與京都龍穀大學日本學者合作,現在在“德國東方寫本聯合目錄” (KOHD)項目中繼續合作。KOHD項目由柏林國家圖書館東方部管理。

吐魯番吐火羅語殘片從1995年在Tamai基金會的支持下已經全部數字化。圖像、元數據以及重新編輯的文獻在法蘭克福大學 TITUS project 網站上可免費查閱。

柏林國家圖書館仔細地管理著已編目的40000件柏林吐魯番藏品殘片,當需要時也要承擔修復工作。

聯繫方法:

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
Orientabteilung III E
Potsdamer Straße 33
D-10785 Berlin
Sekretariat: Tel. +49 - (0) 30 - 266 - 24 89
Fax: +49 - (0) 30 - 264 - 59 55

"orientabt@sbb.spk-berlin.de
網站 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

2.亞洲藝術博物館吐魯番藏品

Museum of Asian Art亞洲藝術博物館 吐魯番藏品包括數百件壁畫,許多紙畫和紡織品上的畫,刺綉,紡織品,各種材質的雕塑,如陶、石膏、石、木和金屬,以及挑選了部分2到12世紀的寫本。 該館據庫車附近的克孜爾石窟複製的鴿子銜環洞(123窟)是最吸引人的長期展覽之一。

亞洲藝術博物館陳列的可供研究的展品只能通過預約方式來閱覽,在該館有最新的通覽藏品的出版物也可利用,如2000年出版的Magische Götterwelten以及2003年出版的目錄書《亞洲藝術博物館吐魯番藏品中中亞的幡》(Central Asian Banners in the Turfan Collection of the Museum für Asiatische Kunst)

一些精選的吐魯番藏品殘片可在長期展出的展覽上看到,因研究需要需查閱該館研究藏品中的寫本和印本,需提前預約。

亞洲藝術博物館檔案中保存著德國四次探險隊的文件、通信、遺址平面圖以及照片。

聯繫方法:

Museum für Asiatische Kunst
Takustraße 40
D - 14195 Berlin-Dahlem
Tel.: +49 — (0)30 - 8301 361
Fax: +49 — (0)30 - 8301 502

"電子郵件mik@smb.spk-berlin.de
網站:Museum für Asiatische Kunst"

訪客入口:

Museum für Asiatische Kunst
Lansstraße 8
Berlin-Dahlem

收集品: 在IDP網站上

德國研究協會 (DFG)資助的數字化項目支持下,從2005年11月始,根據合作協定,柏林吐魯番藏品中的漢文和藏文開始數字化工作,數字化後進入IDP數據庫。以下所列表格僅顯示了參加此項目後數據的製作情況。但需要指出的是,它並不包括柏林吐魯番藏品中的中古伊朗語、古突厥語和蒙古語文獻残片的數字化圖像,可通过网站在BBAW的科學院项目“吐魯番研究” (Turfanforschung)之數字吐魯番檔案 [Digitales Turfanarchiv] 中免費查閱。BBAW的吐魯番項目 ,也不包括吐火羅語殘片,這些數字化内容,在TITUS項目 中。將來在經費允許的條件下,我們也希望能將以上數字化内容加入到IDP數據庫中。

IDP德國各文種文獻數 10/10/2024

參考書目

主頁 | 關於IDP | 收集品 | 教育 | 保護修復 | 技術 | 檔案 | 網站地圖 |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