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
研究項目
簡介
IDP是研究東段絲綢之路藏品的重要中心。除了邀請世界各國訪問學者之外,IDP還設有一些長期的研究項目(詳後)。本頁也包含一些主要的研究簡介和IDP工作者。
IDP亦為研究者提供許多網上資源:
- 藝術品的歷史目錄和近代目錄
- 可檢索的參考書目
- 考古遺址的調查和地圖
- 為教師和各個年齡層學生準備的資源及項目
- 相關研究論文空間
我們歡迎您對本網站的評論和您希望在網上看到的資源的建議。
研究概要
- 芭芭拉(Barbara Borghese)
- 致力於保護和保護科學研究。
- 高奕睿(Imre Galambos)
- 致力於中文寫卷的拼字法和古文書學研究。
- 凱特(Kate Hampson)
- 致力於絲綢之路探險家的研究。
- 蒙安泰(Alastair Morrison)
- 致力於福特基金會的項目研究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 薩姆(Sam van Schaik)
- 致力於藏文密教寫卷的古文書學研究。
- 魏泓(Susan Whitfield)
- 致力於絲綢之路歷史和中文寫卷的手稿學研究。
其他工作者目前主要致力於IDP的技術領域研究。
研究論文
"及時行樂":一個學術信息自由的、短暫的黃金時代?(Enjoy It While it Lasts: A Brief Golden Age of Freedom of Scholarly Information? )(英文版)
- 文章發表於2000年的波蘭報紙《共和國》(Rzeczpospolita)上,原文為英文,由馬修(Matthew Ciolek)譯成波蘭語。
- 作者: 魏泓(Susan Whitfield)博士,國際敦煌項目
- 概覽 | 下載 (PDF 60KB)
偽卷問題 (英文)
金光明經(英文)
- 建設中的網絡資源,發表於2006年11月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召開的由福特基金會資助的“集中與交流:絲綢之路的學者、研究與學術信息”第一次國際研討會
- 作者: 拉達博士(Radha Banerjee)
- 概覽 | 下載 (PDF 300KB)
西夏佛教、藝術和織物的回顧 (英文)
- 建設中的網絡資源,發表於2007年4月在俄羅斯科學院圣彼得堡分所東方研究所召開的由福特基金會資助的“集中與交流:絲綢之路的學者、研究與學術信息”第二次國際研討會
- 作者: 薩仁高娃博士
- 概覽 | 下載 (PDF 568KB)
簡介:大英博物館敦煌中文寫卷詳目(英文版)
簡介:《印度事務部所藏敦煌古藏文文獻目錄》(英文)
- 這是對路易斯·瓦莱·普森(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的斯坦因收集的藏文寫本所做目錄的簡介。該簡介對藏文寫本的古文書學分析非常重要。
- 作者: 路易斯·瓦莱·普森(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
- 概覽 | 下載 (PDF 160KB)
中國中世紀敦煌寫本中的醫藥、社會和宗教以及健康實踐 (法文)
- 多單位聯合研究計劃下的烏姆爾8155研究項目“漢文化、日本文化和西藏文化”
- 作者: 凱瑟琳(Catherine Despeux),國家東方語言文化研究所
- 概覽 | 下載 (PDF 44KB)
敦煌醫藥文獻提要(英文版)
中國中世紀咽痛的治療方法(英文版)
1899年10月羅馬第12屆國際東方學者大會論文集(選輯)(英文)
- 1899年10月3日傍晚,參加第12屆國際東方學者大會的代表們在羅馬大學的大廳集合,以選舉出大會主席,討論大會形式,推選第二天開幕式的發言人。除了來自大會主辦國意大利的學者之外,世界其他各國都有博物館、大學和學院的代表參加。
- 作者: Lia Genovese
- 概覽 | 下載 (PDF 852KB)
研究項目
2006–2008:聚集絲綢之路學方面的學者、知識與資源
(由 福特基金會資助。)
這個計劃旨在建立一個使中國、俄羅斯、印度和英國方面的中亞研究學術團體,共同工作,建設並完善網絡資源和專業技術,使之能夠為更多的學者和團體提供服務。英國IDP中心負責本計劃的展開和協調。參與的機構包括: 中國國家圖書館IDP中心(北京), 東方學研究所IDP中心(聖彼得堡), 印度國家博物館和 英迪拉·甘地國立藝術研究中心(新德里)。倫敦方面的計劃協調人為蒙安泰(Alastair Morrison)。
本項目將舉辦三次研討會,以建立各個中心學者之間的聯係,並且圍繞研討會的主題建設三個教育資源網站。這些網站將會用中文、俄文和英文顯示。其資源包括書目解題、重點文章翻譯和專題研究摘要。
第一次研討會於2006年11月在北京召開,以西域文獻為主題:“佛教及其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金光明經”。網站資源在建設中。
第二次研討會於2007年4月在聖彼得堡召開,主題是:“西夏及其與藏傳佛教的關係”。 網絡資源在建設中。
第三次研討會於2008年4月在新德里舉行,主題是: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的西域文獻文物收藏史。這些資源將放入 IDP收集品網葉上。
2005–2008: 敦煌藏品中的漢文和藏文寫本的文書學研究
(由Leverhulme Trust資助。)
古文書學對於我們理解歐洲歷史和文化來説,相當重要。古文書學在亞洲寫本中佔有一席之地,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其形式和風格被公認是解釋文本的一大障礙,導致對文書產生的社會環境理解困難、判斷年代和地理位置方面資源的不足,等等,均不利于亞洲歷史的研究。本計劃希望提供古寫本學與計算邏輯技術來研究這些也許是最重要的亞洲寫卷藏品:敦煌寫卷。
三位IDP研究員分別是魏泓(Susan Whitfield)、高奕睿(中國寫本)和薩姆(Sam van Schaik,藏文寫本)。Marta Matko 是藏文研究助理。我們的研究有三個相關的類別:(i) 文字類型學 (ii) 文字計算邏輯學和(iii) 文字社會歷史學。
(i)古文書學的本質是對文字的詳細分析。 基於大量的寫本數據分析,我們的分析結果與類型的發展直接相關。類型學在理解中文和藏文文字的發展,以及寫本斷年問題上不可或缺。IDP已經開發了利用寫卷數字圖像進行拆字的工具;這些圖像會在數据庫中加以組織,從而能夠更有效地對寫本進行古文字學分析。
(ii)書寫風格分析與寫本形式不可分割。計算機邏輯數據包括圖版尺寸,紙紋測量和紙、染色、顔料和墨的張科學分析結果。IDP 數據庫現在能夠記錄多種古文書學和計算邏輯學數據。
(iii) 我們將會比較分析文本中的社會歷史信息,包括抄手姓名,出資人和廟宇中心。這些數據會用一個特殊的時間圖來展示。另外,我們也將提供斷定抄手的字跡分析技術。這方面的研究已由薩姆在此前的項目中測試過,合作者為伯明翰大學的字跡辨析專家Tom Davis博士。
作為本計劃的一個内容,我們也將開發類似的研究工具和教學指南。這些工具將可以在IDP 技術資源網葉上使用。
參考書目
2003–2005: 藏文寫本編目項目
(由 AHRC資助。)
這個項目現在已經完成,此前在敦煌藏品中的藏文寫卷並沒有過適當的編目。
兩位IDP研究者,雅各布(Jacob Dalton)和薩姆,共同完成了一個英國圖書館藏斯坦因敦煌藏文寫本詳目,包括350件寫本中的618篇文字。研究者還發現,很多英國圖書館藏的斷殘寫本,能夠與法國國家圖書館伯希和藏品相互拼接綴合。因此很多重要的伯希和藏品中的藏文寫本的編目也作爲產品應運而生。此目錄現在可以在IDP網站上加以利用。目錄的印刷本形式的“敦煌藏文寫本”目錄 在IDP數據庫中可以加以利用。
在項目開展期間,有一個學術顧問團,包括David Germano教授(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a),Leonard van der Kuijp(哈佛,Harvard),Cristina Scherrer-Schaub (高等研究實踐學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Gene Smith 先生 (西藏佛教資料中心,紐約,Tibetan Buddhist Resource Centre, New York) and 武内紹人(神戶大學,University of Kobe)。在項目開展的各個階段,就不同問題,我們曾請教各位西藏佛教專家,也得到了很多有價值的意見。此外,Germano和Smith在不遠的將來,還要把他們的藏學研究資料數據庫與本項目的數據庫進行聯合,進而推動數據庫建設的發展。Scherrer-Schaub和武内建議從古文書學的角度來研究編目工作,可以預見這將會是本項目未來最重要的進展 (詳下)。
這個最為重要的進展,源自我們對已編目寫卷的古文書學重要性的逐步認識。研究者對寫卷的廣泛接觸,使得他們開始能夠辨識敦煌十世紀特定作者的筆跡這一新的研究視角。這樣的發現依賴於本項目的長時間展開,因之能夠對藏品加深熟悉程度。顯而易見,以前充分考慮過的佛教學派之間的相互作用反映在了寫卷之間的聯係上。我們的研究者與英國一位字跡辨認和分析專家,伯明翰大學的Tom Davis教授聯系。他們數次面談,考慮設計一套可以辨認個人字跡風格的方法。因此,我們可以在許多寫卷上補充作者的姓名,並理清作者興趣類型。
這個内容在大英圖書館建立了新的研究項目,由利華休基金會(Leverhulme Trust)贊助,旨在建立所有藏文和中文敦煌寫卷的古文書學數據庫(如前所示)。
參考書目
2000– : 敦煌及治療藝術
(由 維康基金會(The Wellcome Trust)和 中英獎學金基金會(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贊助。
寫卷的大部分是宗教内容,不過也有數千件檔案、信件、日曆、政府文書和其他雜寫。有上百件寫卷包含着治療藝術方面的信息,分散在佛教寫卷裏。一些寫在寫卷的背面,一些寫在寫卷的末尾,還有一些獨立成卷。在這些寫卷中,我們發現了某一宗教有關診斷方法,藥物治療,針刺和灸術,本草和治療藝,還有卦術和巫術。這部分藏品為我們提供了流傳下來的傳統醫學文獻的多種版本。不僅如此,這些文獻使得我們可以在以往只在書目中留下題名的文獻得以復原,若不是這些在敦煌寫卷中保留下來的珍貴文獻,我們將無法追尋這些文本的隻言片語。它們不僅僅是隋唐時期廣泛流傳的醫學文獻的證據,也為我們提供了理解這些醫學文獻產生和傳播環境的真實資料。總之,他們是理解中古中國醫療理論和實踐的不二資料。
由 Vivienne Lo 主持的合作項目,在 維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 和 中英獎學金基金會[Sino British Fellowship Trust]支持下,於2000年開始,其内容主要是敦煌醫學資料的數字化、編目和研究。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中醫研究學院(Academy of Research into China Medicine)的四位學者,2000年夏在倫敦歷時三個月,通檢了 大英圖書館的相關敦煌文獻,並開始這些主要殘片的保護工作。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於2000年8月在倫敦召開的工作組中,由王淑民準備,Penny Barrett翻譯,Vivienne Lo 和Christopher Cullen編輯的包括不同藏品中所有醫藥寫卷的一大卷成果完成,它同時帶有研究文章和摘要 (Lo_Cullen_2005)。 摘要内容如下。
倫敦大學學院的威爾卡姆醫藥史中心(The 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一直致力於支持醫學寫卷方面的研究。編目及轉寫的工作由北京的王樹民完成,已經放在IDP網站上 (參見顯示目錄)。寫卷的圖解説明,由趙平安伍完成。目錄款項的翻譯,由Penny Barrett和Vivienne Lo合作完成。Vivienne Lo正在翻譯斯坦因醫學寫卷。這些内容都將放在IDP網站上。
有關針灸、艾灼和綜合研究中國醫療處理等主題的研究文章歷史回顧,可以從 傳統亞洲醫藥國際協會網站(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Asian Medicine website)上下載。
法國也在繼續進行研究工作,這裡提供的相關研究摘要,由Catherine Despeux撰寫(法文)。關於中國中古絞痛治療的研究論文,在上面提到的“研究論文”欄可以找到。